课程简介:
「大自然小先锋计划」由Nature Discovery Park与联合国和平使者Dr. Jane Goodall的珍古德协会(香港)携手策划,并分别邀请香港初创社会企业-「Beyond Vision Projects」、「AESIR」及注册慈善机构「语桥社资」合作,创作出富多重感官体验的教材套。
课程以线上学习形式授课,共设4组课堂:
• 4组线上课堂- 由浅入深围绕多个可持续发展主题,包括认识地球、海洋及天空等大自然元素、香港常见的动植物种类、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基础的环保概念与资源回收等,教育小朋友如何
实践环保生活,保护环境生态。
• 教材套 - Nature Discovery Park 故事书、触感学习纸及手语双语词汇学习套。
• 电子证书 – 完成4组课堂可获得证书乙张。
课程目标:
此课程希望让小朋友可透过多重感官体验的学习教材套,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高环保意识及习惯。亦希望推广多元共融价值观,培养小朋友的同理心,促进社会包容性,从而创造共享价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
年龄: 4至8岁
你可能会喜欢

《沉思男孩》是一件205厘米高的雕塑,捕捉了Javier Calleja进入创作过程前那一瞬间的反省状态,他认为这是一个带有奇幻魔法的时刻。现实的直接性和生活的强烈性成了对比,成为Javier Calleja笔下各式角色彼此间互动的绝佳舞台。
Javier Calleja用1.6厘米高的《小莫瑞吉奥》向他崇拜的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致敬。卡特兰作品中的独创性和敏锐幽默感,带给Javier Calleja无限灵感,进而创造出深具个人特色丶情感与幽默的天真小宇宙,同时又带有些许讽刺和超现实主义色彩。他试图藉由某种社会评论将周围的世界人性化,虽时而含蓄丶时而隐晦,观者仍可从伴随着他创作图像的文字中有所体悟。

网上生态领袖计划
香港有多少种昆虫?10,000、20,000或30,000?没有人知道它们的确实数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超越了其他任何动植物的种类。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对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被人类忽视或被误解。
Nature Discovery Park与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合办网上生态领袖计划, 希望透过计划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昆虫为人类对科学和艺术的影响。
日期:由九月开始,课程以网上形式授课(需于2020年12月31号前完成)
计划详情:
第一周
第一部分:小昆虫推动大世界
第二部分:小昆虫也可服务为本—有什么不行!
第二周
第一部分: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热爱昆虫!昆虫为我们带来一点。
第二部分:如何负责任地收集昆虫?他们无处不在吗?
第三周
第一部分:学习受昆虫启发的“摩斯电码”,并自信地分享科学的真相!
第二部分:昆虫也拥有超级英雄的能力,这会是什么?
语言:英语
年龄: 12+

「识种又惜食」计划为参加者提供4星期网上课程,让你在家学习种植技巧,更可捐出盆栽贡献社区。
为期4周的网上课程适合种植初学者,以深入浅出教学逐步指导你成为有机种植专家。参加者会收到一箱农具套装,包括种子、土壤、农具及材料。
4周网上课程表
第1周 – 现在要种植什么?设计种植时间表!
第2周 – 种子包指南
第3周 – 如何选择合适有机肥料及农药
第4周 – 混合种植的好处
在第4周,参与者可以捐出其中一棵幼苗,把它亲身放入到Nature Discovery Park 社区田园交托农夫料理,收成后将赠予「惜食堂」作社区支援用途。 「惜食堂」是小宝慈善基金于2011年开展的首个食物回收及援助计划,宗旨为「停止浪费、 解决饥饿、以爱相连」。
课程時段:2021年1月25日至2月28日
网上课程日期:1月28日/ 2月4日/ 2月11日/ 2月18日(参加者可于2月18至28日忘记你的盆栽并放到Nature Discovery Park的社区农庄*)
网上课程时间:下午1时至1时30分(每次20至30分钟)
* Nature Discovery Park会于2021年3月31日捐赠盆栽予「惜食堂」,帮助社会上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

Rirkrit Tiravanija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更胜对美学的追求。透过结合视觉艺术、烹饪传统、体育、表演和社交等元素,他鼓励公众成为艺术创作过程的一部分。
Tiravanija的《untitled 2015 (demain est la question)》参考了斯洛伐克艺术家Július Koller(1939-2007) 最重要的作品之一《J.K. Ping-Pong Club (U.F.O.) Environment》(1970)。 Koller在画廊设立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乒乓球俱乐部,让观众在展览中打球。 Koller的作品持续扣问世界和文化脉络的组成,并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启乌托邦的可能性。
Demain est la question的意思解作「明天是道题」。乒乓球在球桌上碰撞来回仿佛暗示了个人、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Tiravanija希望透过此作品为观众展开对话及交流,为现正在K11 MUSEA 6楼展出的「寻迹」——香港首个全面展示和教育中东欧当代艺术及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项目——划上句号。
请按此了解「寻迹」的详情。
为配合作品,K11 Art Foundation及Q Contemporary将推出一系列活动,包括导赏及工作坊,更邀请到与著名策展人王慰慰于2月下旬举办线上研讨会,分享和探讨摄人的中东欧艺术。
此外,为展览而设的一站式自学网上资源中心亦已经开放,希望辅助公众理解《寻迹》的构思背后,中东欧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脉胳和语境,从而引导大众思考《寻迹》内的作品如何在不同层面对话和互动。
这些已整合的资源带参观者从《寻迹》走到以外的学术研究及其他面向,学习中东欧和中国当代艺术,亦希望资源可以刺激大众思考和发掘相互的文化共同和异质性,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由此进入网上资源中心。
Rirkrit Tiravanija,《untitled 2015 (demain est la question)》,2015年,展览现场,Nouveau Festival-巴黎庞比度艺术中心,展期为2015年4月15日至7月20日,摄影 ©️ Florian Kleinefenn
图片由艺术家及巴黎Galerie Chantal Crousel提供